X

高校继续教育: 机遇、 挑战与策略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15-06-18浏览次数:2437

作者  胡天佑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全球范围内的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 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封闭式、 一次性的办学模式, 实现了高等教育、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作为建立在初始教育基础上的职后教育, 高等继续教育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及高等教育强国的政策背景下, 作为实施高等继续教育主要机构的普通高等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 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 使其面向行业和区域提供高质量的高等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 成为一项迫切且紧要的任务。
一、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 现实背景: 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全球范围内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是继续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与技术更新速度早已超越以往任何时代, 知识半衰期日益缩短, 传统 “一次学习” 的观念愈益不合时宜, 代之以终身学习来谋求个体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传统的自然资源、 物质资源、 人力资源等三大战略性资源中, 人力资源逐渐成为重心, 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愈益显著的作用。以数字化制造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各国科技、 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新技术革命使 “科技-教育-经济” 逐步走向联结, 产学研结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劳动力在产业、 行业、 职业岗位间流动与转换的机会正持续增大。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综合实力的激烈竞争, 迫切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进产业、 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广大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在此现实背景下,从业人员对于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巨大需求为高校
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二) 政策红利: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相关教育政策的推动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要将我国人口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人才强国, 除了通过普通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外, 大力发展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成为必然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将继续教育与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民族教育、 特殊教育并列为教育的八项发展任务之一, 并提出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2]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 教育部发布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提升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要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 引导高校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又提出了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大力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 。2012 年2月, 教育部发布 《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 , 面向全社会征集加快继续教育发展的意见。不久前,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会”[4] 。上述方针政策可以视作政府重视发展继续教育的表征, 构成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红利。
(三) 客观基础: 高校教育资源的扩充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 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高等教育机构数量、 专任教师数量、 教师学历结构、 高校管理观念、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已基本具备开展继续教育的条件。2006~2010年间, 全国普通高校基础设施及教学科研资源总量逐步上升, 截至2010年, 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34.31万人,校舍建筑面积已达6.60亿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已达3.28亿平方米, 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额已达2263.96亿元 [5] 。这些高校教育资源的扩充在客观上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演进, 受教育者选择多样化的同时,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可能导致未来一部分高校陷入生源危机, 既有高校在扩招背景下扩充的高等教育资源极有可能因过剩而闲置, 未
来高等教育的增量将主要由接受高等继续教育的人群来充当。这无疑又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未来机遇。
二、 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继续教育观念意识仍未解冻
保罗·朗格朗 (Paul Lengrand) 倡导的 “终身教育” 长期以来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 尚未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然诉求, 也没有得到具体落实。《2010年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统计 (汇总) 及分析报告》 显示, 2010年参与调查统计的27个省区市约有5279.1 万职工, 参加过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者为2545.99万人, 培训参与率达到了48.23%, 但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仍不到25% [6] 。除部分院校外, 高校领导决策层对继续教育工作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精力主要集中于普通本科、 研究生教育上, 对于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往往只是将继续教育看作高校一项能创收
的事业。整体来看, 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程度与水平也相对偏低。一方面, 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却没有相应的研发人员或者研发人员素质不高; 另一方面, 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 科研成果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 不能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10年,我国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9159项, 仅占全国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总数的 4%; 技术转让合同金额33.34 亿元, 仅占全国技术转让合同金额总量的0.9% [7] 。可以说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越来越强,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偏低。
(二) 继续教育需求多样化
继续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与高校体制化的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首先, 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多样化的, 类型上既有企业科技人员、 管理人员, 也有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 他们各自领域的专业结构与岗位各式各样。其次, 继续教育对象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 既有旨在实现知识与技能水平提升的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 也有意在对社会成员开展的科技文化、 文明生活和休闲文化的教育, 还有知识补充型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8] 。然而, 高校满足继续教育对象多样化需求的能力尚显不足, 突出表现在高校继续教育课程与项目的供给与市场需
求脱节, 要么照搬普通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课程,要么沿袭原有的教学模式, 将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简单地当作普通学生予以对待。
(三) 新兴高等继续教育机构的兴起
在知识经济时代,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 决定竞争地位的往往是人才。然而, 传统上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中心, 企业往往依赖高校对其供给高级专门人才。这种由高校向企业供给高级专门人才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新兴的企业大学开始承担起为本企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2010年, 全球企业大学的数量达到3700所, 《财富》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 [9] 。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 《中国企业大学成熟度评估报告》显示, 国内企业大学数量已从2008年的242所增至2012年的1186所, 已为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员工提供教育培训 [10]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企业大学200多所, 预计到2019年我国企业大学的数量将会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大学, 成为未来成人职业教育及终身学习的主流。另外, 各类社会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高校继续教育机构, 境外继续教育机构争相涌入并抢占国内继续教育市场, 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侵蚀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国家未来教育法规与政策发生变革的前提下, 还有可能出现一些 “营利性大学” 或 “虚拟大学” , 提供各式各类的教育培训课程, 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需要。
(四) 高校继续教育过度市场化
高校继续教育的过度市场化运作使其在某种程度上沦为 “创收教育” 与 “文凭工厂” , 既损害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又对本科、 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一些重点高校的教授对于讲授本科生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却热衷于各种获利相对丰厚的高层培训课程。由于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往往无相应的经费投入, 故决策层很容易简单地将高校举办继续教育作为创收增利的一项重要途径,将其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等同于 “办班” 和 “创收” ,或者是改善组织成员经济条件的一项额外福利。目光往往只聚焦于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而不注重其社会效益, 只关注继续教育的结果, 不关注其过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则多半以赚钱为目的, 俨然成为部分高校增收的重要渠道。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提供的成人高等教育文凭成为 “次级高等教育” ,在社会及就业市场上饱受歧视。
(五) 高校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滞后
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于继续教育政策的制定及有效实施至为重要。长期以来, 高校对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的需要, 高校从事继续教育教学的机构多, 研究继续教育的机构少。截至2012年12月, 全国 “985” 工程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设置率高达100%, “211” 工程高校继续教育机构设置率高达98.2%, 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普通本科高校也设有继续教育机构。专门从事继续教育研究的机构及专业性学术理论刊物寥寥无几。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相对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长期以来, 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概念纠结不清, 当前成人教育已成为一门学科而继续教育只是一种职能教育。加强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研究, 才能使高校继续教育的实践得以不断改进, 管理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学习效益得以不断显现, 进而促进继续教育学科的发展。
三、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 继续教育定位清晰化
必须纠正继续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边缘化倾向,认识到继续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将发展继续教育作为高校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纳入到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在知识经济时代, 继续教育应当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使继续教育与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三者组成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应用转型背景下,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除应用型转向、 重视应用研究, 培养应用型人才外, 对照终身教育的先进理念, 还必须承担起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自学能力与继续教育意识。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在于既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再教育机构, 也是高校教师与职员发展中心。高校继续教育要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满足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尤其是要发展以职业为导向的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主, 主要承担高等继续教育即大学后继续教育。
(二) 继续教育资源开放化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是其履行机构职能的具体体现。高校人才荟萃, 知识密集, 图文信息资源丰富, 科研实力雄厚, 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往往是高新尖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 这样的条件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继续教育资源优势。全社
会将资源集中于高校建设, 高校理应采取某种方式回馈社会。目前,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各地蓬勃发展, 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高校作为继续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拥有主体, 有义务将自己的课程向全社会开放。例如, 山东省临沂大学制订了课程开放计划, 面向沂蒙地区全面开放学校教育课程274门。由于继续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初始教育基础之上的职后教育, 受教育对象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点。因此,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主要是指针对受教育对象需求与特点而进行资源开发后的开放, 而非简单地将普通高等教育课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
(三) 继续教育经营市场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 二次学习与多次学习成为社会成员必须经历的教育过程。国家也有义务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相应的继续教育机会与条件。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并非全面的市场化, 而主要是指经营的市场化。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行政化运行机制与其市场化实际操作间往往存在冲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不能直接等同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不能纯粹以营利为目的。高校继续教育经营市场化的目的在于引入竞争精神, 充分发挥高校知识策源地、 科技孵化中心的作用, 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使其在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可以办成营利性学院, 不以营利为根本目的, 但不排除以一定的营利作为手段。一方面, 高校继续教育应以市场需求为主, 开发各类课程与项目, 应对社会成员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 可以借助高校智力资源集中的特点, 积极开发各类课程, 引导、 刺激与创造社会成员的继续教育需求。
(四) 继续教育视野国际化
国际化是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一环, 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入世” 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兑现 “入世”相关承诺,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逐步对外开放,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应对来自国外继续教育机构的竞争。国内继续教育需求者的选择范围与机会将大大增多, 高等继续教育体系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成为必然趋势。在激烈的竞争面前, 高校必须以国际化视野紧跟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使继续教育的个体效益与社会效益发挥到极致。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继续教育在高校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在引进国外先进继续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进行适应中国本土的改造。
(五) 继续教育项目特色化
办学特色是高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据优势、 获取资源的必然之途。高校特色办学, 决不仅仅是指普通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还应包含继续教育项目的特色化, 这是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继续教育的对象具有与
普通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不一样的知识结构与心理行为特征, 其需求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差别很大, 因而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也使得高校必须从自身定位、 资源特点、 学科专业优势、 人才结构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谋划, 以需求为导向, 研究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与课程,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占据优势,又不至于因为培训质量不高, 替代性强而失去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此,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必须集中优势资源, 以本校既有学科与专业特色为基础, 在课程开发、 师资配备、 教学模式、 质量评估、教学管理上体现继续教育特色, 着力打造若干能够代表本校继续教育特色与教学培训品质的继续教育品牌。
(六) 继续教育管理规范化
未来高等继续教育必然成为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规范管理或标准化管理必然成为其应对策略。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是市场检验其存在合理性的依据, 通过管理的规范化可以有效保证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质量。设置一定的市场准入门槛有助于培育规范的市场主体, 提高产品供给效率与质量。应设置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最低建设标准, 建立继续教育市场准入机制; 完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使其既能提高继续教育机构人员的积极性,又能使办学盈余用于高校继续教育的整体办学; 建立高校、 企业、 个人等多方参与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切实保障教育质量, 提高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建立高校继续教育师资培育机制, 教师培育坚持校内专家、 校外行家与企业专家相结合, 使继续教育的师资素质符合受教育者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参 考 文 献
[1]顾雪林, 周飞, 汪瑞林.教育如何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N].中国教育报, 2013-01-08 (3) .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6-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2012-03-1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9 (2) .
[5][6]张男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7]赖立.中国继续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8]高志敏.继续教育概念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1 (1) : 93-103.
[9]吕捷.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现状[N].中国日报, 2011-05-13.
[10]徐瑞哲.国内企业大学年增愈200所[N].解放日报, 2012-11-27 (4) .